2016年7月30日 星期六

早午餐盛行在台灣多年,你我都沒發覺?

知名營養專家「凱瑟琳」在2016年初時,於健康資訊網站「WebMD」發表了一篇《早餐是最重要的一餐嗎?Breakfast: Is It the Most Important Meal?》文章,內文提到:儘管我們仍難以得知是否吃早餐能有如不少研究所說的「增進記憶力與專注力、降低罹患糖尿病、心臟疾病與變胖機率」,但吃早餐的確能幫助我們一覺醒來後,讓身體各部肌肉與腦袋活動從低血糖狀態中回復。



早餐

產業改變,早餐已不是早餐


早餐(或者應該稱為一覺醒來的第一餐)的重要性,以往很少有人懷疑過。在早期還是農業社會的台灣,日出而作的農民們,第一餐大多都在太陽升起前的清晨5點就吃了。隨著工業發展,人們工作時間的後移,起床也較晚,第一餐時間開始落在上班時間前一個鐘頭(早上7、8點)。又隨服務業興起,上班時間多元,夜間工作者趨多,而這些人因為晚睡晚起,第一餐的用餐時間都已接近中午時分。那麼這一餐到底應該稱呼為「早餐」還是「午餐」呢?或索性稱為「早午餐」?



早午餐

早午餐


根據「每日一冷」的【『早午餐』最晚可以吃到幾點?】一文說明,早午餐的概念最早起源於歐洲,很多教會在做完禮拜後才能開齋,而開齋之時已經接近中午,這天的第一餐對早餐來說顯的過晚,對午餐來說又顯的過早。在1895年的一本《獵人週刊 (Hunter's Weekly)》上,早午餐的概念才首次被記載。


早午餐盛行的台灣


二十世紀時,早午餐(Brunch)在歐美流行開來,形成獨具特色的餐點。我們-鴨羹-壓根沒想到的是,二十一世紀的台灣,因為產業結構與生活型態的改變,早餐店如雨後春筍般遍佈大小街道,營業時間也從早上六點延伸至下午兩點,竟成為「早午餐」最流行的國家,在台灣不必擔心因為睡晚了,而沒熱騰騰現做的早餐吃。



台灣早餐店

每天吃「早午餐」大逆不道嗎?


然而,這樣的用餐習慣,對於經歷過早期農業社會的老人家來說,相當大逆不道、傷風敗俗。早餐就應該在正確的時間吃,「早上七八點就給我吃早餐」「三餐都要規律吃」,諸如此類的告誡與叮嚀成日縈繞耳邊。但其實,每天十一點進食,何嘗不是一種規律?而早午餐的出現也只是反映出當今產業結構,已非日出而作的農業時代。



說說人KC因為大學時代養成第一餐在早上11點才吃,而第一餐又不習慣吃像午餐這麼相對油膩的食物,所以真的深受「早午餐」之惠。

留言 (0)

張貼留言